何贝出席中信证券股权投资论坛,发表题为《AI从业者眼中的自动驾驶》的演讲
发布:IhSI5rnD
时间:2025-11-05

近日,中信证券第四届股权投资论坛在苏州举行。论坛聚焦股权市场的发展、机遇与展望,内容涵盖自动驾驶、医药创新、具身智能、资本实践与ESG低空与航天等前沿产业热点。会议邀请了多位顶级投资人、头部独角兽、资深行业专家等进行精彩的演讲和交流斯年智驾创始人、董事长何贝出席会议,并发表演讲。

以下为演讲速录整理的相关观点:


图片

如今AI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被广泛的应用于交通监控、家庭安防、图像增强(美颜美妆)等行业。成千上万的AI Agent,各司其职,在创建、执行、适配、决策与协作中高效运行......AI时代面临着巨大的安全挑战:数据隐私泄露、漏洞攻击、不公正和错误的决策、外部输入干扰等不断涌现。AI因为其缺乏主体性的特质,好像永远不会为安全兜底AI时代没有“身份”就没有安全。所以AI天生属性和安全是有一些冲突的,而自动驾驶恰好是个非常讲究安全的行业。

图片

是也只有AI能做无人驾驶,当自动驾驶汽车与人类驾驶的车辆共存时,需要更多地融入类人逻辑。AI极度类人,只有人”的事物才能好自动驾驶。

所以我们选择用AI的问题去解决因为无人驾驶的问题,因为只有人工智能才能代替人。


图片
图片

回溯到最初定位、感知、地图、决策规划和控制是自动驾驶的五大核心模块一张图,经过定位地图感知赋能,通过决策规划,输出给车辆控制。后来我们发现,在整个模块里,定位、地图、控制模块会被弱化。这种弱化,一是随着行业的发展,模块本身已经有了非常专业的供应商,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生态,作为全栈方案解决商,我们更需要在产业链生态中扮演整合者与创新者的角色;二是部分模块仍旧停留在传统的理论框架中,需要被赋予现代学习理论。所以发展到模块3.0阶段,我们认为最为核心的模块,就是感知和决策规划。

那么在汽车的标准里,车到底是要智能第一还是安全第一?

AI发展至今,行业内外已形成了一个共识:安全从来不是阻碍创新的绊脚石,而是科技向善的指南针。所以当自动驾驶面临重安全还是重智能这个话题时,答案不应该是二选一,这是两个维度的问题。我们不能用唯一的答案来简单回答,而是要制定不同的策略导向,所以就出现了自动驾驶的两条路线L2 VS L4

L2向左,主要强调泛化和成本;L4向右,主要强调安全和无人。路线的不同,使得他们在技术侧、硬件侧系统侧均不一样。何贝说到: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会到地球的另一端相遇,但是当下还没有相遇。”

图片

L4是一个完整的车云服务L4要求特定的道路和环境条件,本质上是需要保证自动驾驶感知信息来源足够充分,以替代人类驾驶员的认知。而车路云一体化,就是建立这样一个信息饱和度高的交通系统,从场景切入,通过车、路、云的三端联动,确保自动驾驶的安全、高效和强业务的属性。


图片

我们之前单产品,单客户群体,只做无人驾驶,也只做港口这个客户。随着合作基础的加深,我们在探索中打磨产品,客户也在探索中精进需求,双方互相摸索出适用于智慧物流场景的产品体系。

图片

从一开始专注于无人驾驶算法及配套硬件,到逐步扩展为“算法+硬件+无人车辆”,进而承担起完整的水平运输运营服务。随着实践的深入,我们意识到水平运输仍无法全面解决物流两端、末端衔接以及底层信息化的诸多问题,因此业务范围进一步拓展至覆盖全流程的无人化生产作业。随着对生产环节的介入不断加深,除了无人化作业,我们也逐步具备承接有人作业部分的能力。因此,衍生出了一种“环环相扣”的商业模式——客户所需求的已不再是单一产品,而是整体解决方案,既包括单车智能驾驶系统,也涵盖数字孪生、模拟仿真和车路协同等一系列技术支持。所以我们从原本的单客户单产品扩成多客户多品类多产品

图片

泛港口场景是斯年智驾经过多年商业化实践后,形成的针对大工业物流的概念涵盖了港口、散杂货、冶金、铁路场站、工厂园区大宗货物编队运输以及短倒运输等场景。他们存在着绝对的共性,如运输路线结构化、重载运输物、人力成本贵且安全要求高等核心诉求,同时又面临降本增效和兼顾生产安全的痛点所以L4级自动驾驶技术的意义远不止于实现无人化运输,其核心在于通过深度数据优化,彻底破解大规模工业物流中的系统性瓶颈。


图片
图片

首先一定要打造一个样板间,我们之所以选择港口优先落地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样板间的建成,才意味着技术落地、场景适配和商业模式的初步形成。正如房地产行业一样,若缺乏一个成功的样板间,便难以有效推广和复制解决方案。有了样板间,有了客户,继而会有更多场景趋同的客户。所以,在客户积累的过程中,我们也从封闭走向开放积累更多的场景、数据和技术优势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们最初认为无人驾驶仅仅是一个技术层面的挑战,但随着实践的深入,逐渐意识到在技术背后,还存在着复杂的客户群体与多样化需求匹配问题,以及成本控制与供应链稳定性等更深层次的挑战未来可能还将涌现更多未知的复杂性。

基于当前行业态势,我们观察到市场中的企业主要分化为两种发展路径:其一是项目型公司,其年收入规模通常维持在数千万元级别这类公司团队规模有限,技术积累相对薄弱,虽亏损可控,但成长空间也较为受限,难以实现规模化发展。其二则是选择“流血上市”的企业,尽管收入规模显著,但背后对应的是高额投入与巨额亏损,这种模式同样难以持续。

图片

我们认为,以上两种路径均非长久之计。中国科技企业必须走出一条兼顾高质量发展与可持续经营的新路——即实现“高收入”与“低亏损”的平衡。这对企业的综合经营管理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关键在于将技术与产品做实、做深,推动规模化量产,通过降低单位成本摊销、维持高毛利率,并在业务拓展中保持战略定力,从而实现收入的高速增长与盈利能力的稳步提升。唯有如此,企业才能真正实现健康、正向的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真正属于中国的科技创新之路。